對于我們來說,很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認識到化石記錄是不完整的,以及或許更令人煩惱的是,它們注定是零零碎碎的。(仿真恐龍)這種不完整性是由石化過程決定的??铸埗际巧钤陉懙厣系模懮﹦游?,這造成了很多特殊的問題。為了理解這一恐 點,我們有必要首先考慮一下生活在海里的貝殼類動物的情況,例如牡蠣。在今天牡蠣生活的淺海環境里,它們變成化石的可觀能性是相當大的。
它們生活或附著在海底,不斷受到小顆粒(沉積物)的“洗禮”,這些小顆粒包括正在腐爛的浮游生物、粉 砂或淤泥,以及砂粒。假如一只牡蠣死亡了,它的軟組織會很 快腐爛或被其他動物吃掉,而它的堅硬外殼將會逐漸埋在細細 的沉積物之下。
一旦被埋藏,隨著它陷入越來越厚的沉積層之 下,貝殼就有可能變成化石。經過數千年或數百萬年,埋藏外 殼的沉積物逐漸被壓縮,形成了粉砂巖,這些砂巖可能被沉積 的碳酸鈣(方解石)或二氧化硅(硅石·燧石)膠結在一起或 石化(從字面上講就是變成石頭〉,而這些膠結物是由滲入巖 石結構的水攜帶進來的。要發現當初的牡蠣化石,原先埋藏很深的巖石需要經由地球運動抬升起來,形成干燥的陸地,然后 經受常規的風化和侵蝕過程。
相反,陸生動物成為化石的可能性就小多了。當然,任何在陸地上死亡的動物的軟組織和肌肉都很可能被吃掉并進入再循環;然而,要使這樣的動物成為化石,它們必須經過某種形式的埋藏。在很少見的情況下,動物可能被迅速埋在流動的沙丘、泥流或火山灰之下,也有一些因其他災難性事件而被埋藏起來。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陸生動物的遺體必須被沖進附近的小溪或河流,進入湖泊或海底,之后才能開始緩慢埋藏的過程,并逐漸變成化石。從簡單的概率角度來說,任何陸生動物的石化過程都更為漫長,而且往往伴隨著更大的風險。